基督教出版聯會成立30週年,回顧香港基督教文字工作發展——陳培德

基督教出版聯會成立30週年回顧香港基督教文字工作發展——陳培德

19491968年期間,香港的教會文字出版機構大致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由出版社自行掌控,以社方為主作人事、經費和行政決策,每年由各宗派中遴選成員邀任為董事為輔的出版機構。這類出版社包括前身是廣學會的香港基督教輔僑出版社(1951年在港成立;1965年易名為基督教文藝出版社)、香港聖經公會(Hong Kong Bible House,後改稱為 Hong Kong Bible Society)等。第二類全由宗派教會或相關差會實際控制,由教會年議會中選出或委任成員組成董事會,全權管理一切。如中國內地會主理的中國主日學合會(China Sunday School Union;後成立中文出版部取名證道出版社)、浸信會出版部(Baptist Press1980年改名為浸信會出版社)、宣道書局(Alliance Press)、信義宗聯合出版部(Lutheran Missions Literature Society)等。第三類是由華人教牧或信徒領袖獨力經營的出版社,如桑安柱的甘霖出版社、蘇佐揚的基督教天人出版社、余也魯夫婦的海天書樓(1960年)、王正偉的種籽出版社(1968年)等。

這時期的出版物多為因應教會和信眾的實際屬靈需要,包括出版聖經(和合本);各大宗派教會重編或重印詩歌集(如《普天頌讚》、《頌主詩集》、《頌主聖詩》、《青年聖歌》等);供應教會中、小學校和堂會宗教教育課程課本;重印經典名著和神學著作(如輔僑出版社再版前金陵神學院託事部翻譯的基督教歷代名著集成等);以及出版一些廣受信徒喜愛的著名華人牧者作品(如王明道、宋尚節、倪柝聲、賈玉銘等)。由於當時社會資源短缺,書籍出版以簡單和價廉為原則,免費贈書尤受歡迎。

教會出版社除了書籍外,也支持期刊出版,使期刊如雨後春筍般在港發行,如《聖經報》、《少年良友》、《青年良友》、《福幼》、《橄欖》、《燈塔》、《基督教週報》、《中國信徒月刊》等先後創刊,使教會出版事業逐漸熱鬧。

繼往開來,自19691978年間,西方對香港的援助減少,華人教會自立自養自傳的呼聲高奏,教會出版事業開始陸續由華人接棒主政,逐漸不再在經濟和人事上的倚賴西差會和海外資助。

1969年,台灣信義會殷穎接掌由台港兩地信義會聯合管理的信義宗聯合出版部,成為該社首位華人社長,正式易名為道聲出版社,揭開這時期的序幕。殷氏在十三年任內,分別在兩地推出暢銷的「百合文庫」(殷氏主編)和「人人叢書」(顏路裔主編),把基督教出版物以彩色封面印製及線膠裝訂,成功推向教外市場,拓展新貌。1970年,浸信會出版部推選徐松石擔任總幹事,致力推動基督教與中國文化匯通。1971年,海外基督使團之證道出版社改組成福音證主協會,由薛孔奇出任總幹事,成功把純以出版為主的事工變成文字出版、教導和培訓的多元服務機構。

1970年代,香港教會出版界還有幾件影響深遠的大事。其一是19739月《突破雜誌》由蘇恩佩、蔡元雲等人成功創刊,成為首份在書報攤公開售賣的暢銷基督徒期刊,改變了教會對福音預工的理念。該雜誌以後催生了突破機構,以及旗下的《突破少年》和出版部門。

其二是容保羅於1976年因《聖經新譯本》和《當代聖經》開展翻譯、出版及銷售所需,創辦天道書樓,以連鎖店和商業手法,經營教會出版和零售事業,對保守和傳統的華人教會來說是翻天覆地的轉變。

其三是基督教出版人聯合服務社(United Christian Publishers Service Ltd.;即基督教出版聯會前身)於1977年成立,在普世基督教傳播協會(World Association for Christian Communication)撥款協助下,為本港八間基督教出版社在荃灣購買聯合倉庫,希望促成教會出版事業在未來有更多、更緊密的合作和成長。

19791997回歸的十八年間,基督教文字工作進入多元創新期。

大陸改革開放,香港面對九七回歸,這個時期教會出版業界加強與國內接觸和連繫,同時也加速在國際的部署和發展。宣道出版社(1980年由宣道書局改名,由許朝英擔任首位華人社長;1984年在加拿大 Edmonton 成立北美分社)、福音證主協會(1990年組成國際福音證主協會,協調台灣、新加坡、馬來西亞、美國、加拿大各區會事工)、浸信會出版社(國際)有限公司(1996年改組成立,由港、澳、台、馬、新和美加六個華人浸信會聯合管理)等先後在海外成立分部或書室。

這個時期值得一提的還有:基道書樓於1981年成立,由製作和門市事工發展至成為出版、發行和門市均茁壯成長的出版機構;其中1997年創刊的《基道閱讀》前後達740期,以及在2002年遷入旺角現址經營書店,都是業內矚目的事件。1987年是重要的年頭,首先有卓越書樓成立,以門市零售、籌辦講座、出版書籍、製作聲帶等要務,在教會和神學界中掀起一陣風潮,後於1993年改組為基督教卓越使團。《時代論壇》於同年創刊,打破教會週報多年來由《基督教週報》壟斷的局面,讓福音派教會多了一個發表的媒體。還有當代聖經出版社於11月成立,目標是把聖經翻譯成淺白易明的當代文體,使大眾能明白,1992年改組為國際聖經協會,至2003年脫離美國的國際聖經協會獨立,成立漢語聖經協會。

神學書籍出版方面,各大神學院(如中國神學研究院、建道神學院、浸信會神學院、信義宗神學院、中大崇基神學院〔前稱「崇基學院神學組」〕等)開始定期出版神學期刊,又鼓勵華人學者出版著作,加上各出版社繼續出版和翻譯各類神學著作,甚至敢於回應時局發展和社會議題,亦有個別學者(如唐佑之、楊牧谷等)願意投身寫作,令相關出版尚算熱烈。另外,道風山基督教叢林和基督教宗教文化研究社多年來的誤會仍未化解,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乘時崛起,由前者在北歐差會直接贊助經費,經過兩年試辦,至1995年正式註冊成立,以推動基督教中國化、與其他中國宗教的對話和出版學術性著作為主要範圍。

此外,海天書樓於198911月出版《聖經啟導本》,集聖經、註解、輔讀、串珠、索引、讀音、釋義、插圖和手冊於一爐,成為當時出版界大事,至今仍深受國內外教牧和信徒好評樂用,歷年銷量達數十萬。1990年代初,啟創電腦分析有限公司出版了功能強大的《聖經工具》(Almega Bible Tools Library)光碟,加上成功發展共用平台,利便各大出版社把印刷書籍轉換成電子書籍出版,改寫了教會出版業的歷史。香港基督教零售業協會(Christian Booksellers Association (H.K.) Ltd.)在香港成立,改變了過往規模較大的書店自行在美國加入CBA會員的模式,致力成為出版商、供應商和零售書店的溝通橋樑。還有影音產品及音樂產品的製作和銷售漸漸發展為由較專業的機構代理(如 ACM、以琳、影音使團等),相信亦是大勢所趨。

1997回歸十年至今,筆者稱之為整合再發期。香港回歸帶來港人無限的憧憬或恐懼,絕不是瞬間可以平伏的事實。回歸將近十年,教會出版業界的發展其實有限,主因有人才短缺、閱讀風氣低迷、資金不足、出版社對製作投資裹足、台灣的出版業界開始主導市場、青年一代熱衷使用電腦產品等。

香港基督徒學生福音團契雖然在零售和出版事工上歷史悠久,卻一直至回歸前後才在出版、批發和零售作全面發展,1995年更獲台灣校園書房出版社授權擔任港澳地區首個獨家代理機構,200010月底又在銅鑼灣鬧市開設「新書館」,成為教會界矚目新聞。香港以琳書房雖在短短十年間在港開設了六間門市,且多設在鬧區或百貨商店內,裝潢美侖美奐,惟銷售的多為影音產品和高檔禮品,與主流教會關係尚待加強。榆林書店於1997年成立,是基督徒經營非宗教書室的範例,近年更經營國內簡體字書籍銷售,惟精神面貌未見明確。影音使團在20003月開始進軍有線電視台頻道,至20033月成立「創世電視台」啟播,對信徒閱讀風氣滋長卻步似非全是正面的。

展望未來,香港教會出版事業若要在兩岸三地教會和信徒廣大的需要中繼續發揮影響,遠大的眼光和團結、長期的委身和投入、專業管理和分工、人才培訓和儲備、知識內涵的裝備和充實都是不可忽略的要素。平情而論,香港的基督教出版社一直有可取之處,如較具國際視野、對本土處境和神學課題敢於探究、著作原創性遠較其他地區為高(湯清基督教文藝術得獎作品一直鼓勵本地作家的原創性)等。不過,相較於近年佛教著作的普遍和深入民間,就人文關懷和倫理的應用和實踐而言,華人信徒的著作便顯得尤其不足,每多流於信仰與文化脫節、生活圈子狹隘、信仰不能生活化等困局,當走的路尚遠!(本文獲准節錄自第三十三期《基道文字事工通訊》,謹此致謝)

(作者為德慧文化有限公司執行長,電郵:ptchan@vwlink.com.hk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