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基督教出版書籍的分類(文學/神學)和評估

華文基督教出版書籍的分類(文學/神學)和評估
蔡桂球

前言:
在這個資訊科技日益進步的年代,縱然每個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電子傳媒及電腦通訊的發展上,文字的功能始終不能輕視。尤其在基督教傳播上,文字出版仍佔最重的比例,世界各地的華文基督教出版書刊如雨後春筍,種類繁多,爲方便受衆有效揀選及出版行銷的管理,書籍的分類按時代的需要而定期整理及評估是必要的。相信大會有見及此,定下這題目供與會者討論和反省。

一、命題處理
是次研討的主題爲:『華文基督教出版書籍的分類(文字及神學)和評估』,若單看此命題,討論重點應放在普世性華人基督教文字機構所出版的書籍的『分類』上,而大會特別附加『神學』與『文學』兩個範疇,是否期望與會者討論這兩個分類上的重要性、方法和現有分類的評估?進一步推想大會設立此題目的目的,就會令人想到目前整個基督教出版界在處理文學與神學的分野上均沒有清楚統一的界線,分題混亂,甚或全以市場爲導向,著重書籍的功能,漠視其內容的本質,以致基督教的文字在文學界地位日漸衰微,很多好的文學作品便被基督教書室束之高閣。故此筆者認爲是次研討會有助各出版同工正視目前不足之處。然而從何角度去評估,則可有不同的進路。

很明顯作者選取了『功能』這角度去評估現有的書籍分類。綜觀整篇論述的進路及取向,及建基於一份在台北本土的教牧及信徒領袖的問卷分析上,問卷首先分析信徒對教會『功能』及文字『功能』的期望,進而得出『需要福音』的讀者對象,再由這『對象』群中分析書籍的需要,並爲基督教的出版現狀把脈。結論指出這群『排斥信仰的人』相當需要跟時代對話的神學作品及直指人心的文學作品.,於是與本主題特別圈選神學及文學的分類評估不謀而合。

然而,這取向和進路似乎脫離了評估書籍分類的範疇,轉而評估現有基督教出版業的功能及其未來出版計劃,應屬另一文章『華人基督教文字機構的現狀和展望』的部份內容,故此本人認爲主講文章的重點取向雖很有意思,但略有偏差,以致文章大部份內容側重於信徒對文字功能的期望和實際所有之果效上。

二、研究方法
主講文章的研究方法,主要用問卷分析(貳、參、肆),已有資料分析(伍)和現象分析(陸、柒)三種方法。

就其問卷分析而言,作者發出180份問卷,然而這並不代表是次調查之準確性。原因是文章中提到的問卷分發,只列出問卷樣本的種類,並無提出其選取問卷方法,是隨意選取(Random Sampling)或限額選取(Quota Sampling)或其他?地區、年齡、學歷、信主年日的分佈爲何?這些重要資料,也足以影響問卷調查的真確性,亦影響此論文的分析。

此外,因問卷的樣本全部都是台灣地區信徒,所得結果很有可能受地域因素的影響,例如基督徒集中的階層與教育水平,他們的教會傳統與教導、保守或開放度等,也影響其對教會與文字功能的期望,故此這一點值得留意。

最後,問卷的設計亦是關鍵之處。因論文沒有提供完整問卷,故只能從其分析中得知一二。但當中的問題是如何産生的?例如作者基於什麽因素,把教會和文字功能分爲問卷中的五項、又爲何得出圖書的五大特性、十五種類,這些都是缺乏交代之處。然而讀者可從中看出其基本前設,就是從功能角度去分類,以貫通其對命題的處理。

三、結果分析
主講文章的分析結果,極受其研究的前設及方法所限制,而當中的分析,亦有可補充之處。

1.文字工作的功能是否需補教會的不足?
就教牧信徒對教會及文字的功能而言,問卷樣本受所設的問題限制,而所列的五項功能,已假設了兩者有共同功能,兩者的功能所引發的問題集中在對內的層面,如傳福音(佈道、接觸排斥信仰的人)、令教會增長、牧養信徒,團契、初信造就等。然而教會及文字的功能不限於此,因爲教會可有見證主的使命、接觸社會、服務大衆,文字可影響人的價值觀.、文化觀,彼此可按本身條件及特性互相配搭,各自發揮。文字可以作爲教會的代言人及工具,兩者本身在功能上已有分別。

此外問卷的對象群集中在教牧傳道及信徒領袖,而問題本身傾內向,這樣的調查結果是否實際及一定反映群衆的需要和文字實際功能?筆者在結論中指出文字與教會功能太局限在基督徒圈內,這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現實,且不宜繼續。

2.傳福音的對象
筆者對這問題完全不明所以,爲什麽傳福音的對象會有急緩及優次之分?主耶穌願意人人得救,不願一人沉淪。而且多次提醒我們祂再來的日子非人能預料,催促我們趕快作工。一般來說,信徒會認爲臨危病人是最急切需要福音,因其生命所剩無幾,但生命在神手裏,沒有人能知道下一刻尚否存活。故此,應不論年齡、性別、學歷,城鄉或經濟能力,所有未接受福音的人都是急切的福音對象。

若看其就此問題所得的結果,樣本可能答題時考慮了教會中缺少了那種性別、年齡的人,哪類人較易或較難接受福音,及教會現有經濟分佈去作答,故此所得的結果並不準確,從結果分析書籍分類及取向也有偏頗。

四.書籍分類
在書籍分類的分析(肆)部份,作者所得的結果爲『出版書籍的重點,就跟教會配塔下,最需要規劃的書籍方向,應是間接佈道』,而間接佈道的書籍,即嘗試接觸排斥基督教信仰的人,正如筆者前面的分析,作者這結論過於籠統及急進,因作者憑該150位樣本的回應作這結論,但無論在學歷、性別、年齡、城鄉、經濟因素各層面上,作者只選取『比例度高』的那一組別的結果去作分析,摒棄其他少數人的需要,這是不適當的作法,亦影響其結果的準確性。

然而,本人極同意作者的分析,指書籍出版若偏重生活造就等軟性及內向性質,對於一個在社會上,需要將信仰作理性反省與社會互動的信徒而言,很難從現有出版中找著豐富的供應。這點實在需要教會與出版社互相推動,一方面教會及信徒多支持深度的出版,以免出版社因市場導向減少這方面的出版;另一方面,出版社亦不應純以市場收益爲考慮。

作者在這部份比較直接帶出與本講題有關信息,文中將書籍以性質再分15類,這分類引錄中國主日學協會之中文基督教圖書目錄,筆者同意作者指出此圖書目錄編輯上有暇疵。除了書籍被放錯分類,或重複出現外,神學類別範圍定得太寬,爲符合性質及功能類別需要再予以整合;但圖書分類在乎其使用目的及方便最終使用者,就以文學分類而言,有以文學方式表達某些信息,究竟應以主題(見證、辯道)分類,還是以表達方式(小說、散文、詩等)歸類?就使用者來說,筆者贊成以主題分類,因既能仔細區分不同書種,也讓使用者易於尋找所需書籍。綜觀作者所選取樣本的目錄,有很多歸類上的偏差,實需較具規模及全面性的基督教圖書分類目錄。

有一個值得留意的現象,就是很多非基督教的出版社也有出版帶基督教信息、神學及文學作品,例如作者在分類結論註釋四中所提『香港三聯書局』及台灣一些民間出版社,也有很多涉及基督教的出版物。究竟『基督教文字出版』的意義是以書籍所盛載的信息分類,還是以出版機構性質歸類?面對九七,愈來愈多中國大陸學術的出版是研究基督教神學及哲學的,基督教文字機構及民間機構合作也明顯出現;另一方面,也有基督教機構出版沒有基督教信息,甚或非基督徒之作品,爲書籍分類時,應如何考慮此等作品,如果未能列入分類中,就如作者所言,實有遺珠之憾。

五、神學與文學
在神學及文學論述方面,作者再引申這兩方面書籍的需要,探討現今時代趨勢及神學性對話(陸)的需要。就神學對話,作者提出了8個很切實的問題,均是值得正視的。就此點,本人有2點補充:

1.對話的資源是否足夠?這資源主要指基督教界到底有沒有具備這條件去跟其他思潮對話的人才,這條件包括兩方面:

──對該思潮有準確恰當的掌握,最好有第一手的研究;

──具備相對應、能針對該思潮的神學訓練。

2.對話的態度問題。對話時必須採取開放態度,究竟開放多少才同時有對話的成果又不失去自己的立場呢?是不是要分開信仰及神學層面?我們不是以信仰去對話,而是以神學對話,神學是信仰的反省整理,因此神學跟其他思潮信仰對話應可作相當大程度的開放而得到成果的。另一方,對話要採取『善意原則』,儘量在對方身上找出最好的東西來,這樣對話就是一次彼此豐富的過程。

在基督教文學方面,筆者另有3方面的反省,提出與各位討論:

3.文學人才的問題。基督教中有否栽培文學的人才?環顧歷年的華文出版項目中,確實鮮有基督教文學作品面世,這是神學院的責任,還是教會的風氣使然?

4.掌握現代人對文學的態度。基督徒能否真實具體地掌握現實人生的每一部份?還是過於容易提出答案,而忽略過程的掙扎?文學著重表達人生的掙扎,亦未必提供完滿答案,這是不是與今天信仰事事求公式解答有所衝突?

5.現代人對文學的態度。現代人時興即食、快速,在文學作品中只有小說和散文合乎需要,但二者均有其限制,尤其在表達人性及宗教主題上,只有詩和小說是最好的,前者語言濃鬱深刻豐盈,後者可仔細鋪排主題人物的性格、場面衝突等。但兩者均需要時間的耐性,如何能針對講求快速的現代人?

六、總結:
在論及整個華文基督教出版書籍的分類評估,作者用了很大的心力,帶出很多文字工作的分析及指引。這雖然與筆者所期待的處理角度有點出入,但引發出基督教出版人對文學及神學書籍的關注,已足夠叫我們深省。最叫我們共嗚的,就是作者所指出『回應時代議題及文學人才的培訓』。若沒有積極對應的策略,這種現象仍然是個困局。

1995年7月18

(本文為第三屆基督教華人文字事工研討會,大會專題講座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