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小說更精采的真實故事——應仁祥

比小說更精采的真實故事——應仁祥

前一陣子,有機會捧讀傅士德的《屬靈傳統禮讚》,這本書將基督教的屬靈傳統區分成六個,分別是:靜觀,聖潔,靈恩,社會公義,福音,以及道成肉身傳統。傅士德除簡單介紹每一傳統的內容與特色外,還分別從聖經,歷史,以及當代的教會裡,尋找該傳統具代表性的人物,用故事性的筆法將這些人物生平作了精采的介紹。

過去其實看過不少傅士德的書,但總覺得和他不太來電。可是這一回,或許是因為傅士德展現了他說故事的功力,我竟深深被《屬靈傳統禮讚》吸引。我喜歡傅士德介紹的彼得,也喜歡被分進靈恩傳統裡的使徒保羅;更讓我愛不釋手的,就是講沙漠教父聖安東尼那段,傅士德從亞他那修的傳世經典《聖安東尼傳》擷取精華,將一個滿有睿智,同時也滿有聖靈能力,能醫病趕鬼的聖安東尼,描繪的栩栩如生。

讀著讀著,我不禁把《聖安東尼》和台灣紅過好一陣子的日本奇幻小說《陰陽師》做了對照,有了聯想;日本的《陰陽師》,與聖安東尼一樣能醫病趕鬼,而他們醫病趕鬼的方法背後,也同樣帶著某些宗教思維與人生哲理。假如《聖安東尼傳》要出中譯本,單單把書名取為《聖安東尼傳》,恐怕只有真的熟悉靈修傳統的人才會賞臉,這就非常可惜。可是如果能取個比較輕鬆的書名,好比《沙漠裡的陰陽師》,或《基督教的哈利波特》之類,讓從不認識聖安東尼的人,也有機會因書名緣故對這書產生興趣,或許更能讓聖安東尼的故事流傳出去。

這就讓身在基督教出版社工作的我,想到了自己一直以來的一個夢想:成立一個新書系,將基督教傳統的「傳記」、「見證」書籍,改用精彩的「真實故事」來包裝和推廣。
會有這個想法,最早最早,應該是從大塊出版社那裡得到的啟發。記得自己真真正正看完第一本大塊出的書,是多年來長銷不墜的《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喜歡作者用乾淨筆法處理生死議題的功力,看完之後大受感動。我自己讀書有個習慣,就是喜歡的書,便會去看看這書是在哪個書系,而同書系裡又有哪些書,心想這些書應該也會一樣好看。這樣的習慣驅使下,我便研究起《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是在哪個書系。原來,書系名字叫「mark」,而在書系下面則有一個簡單的標語:「這個系列,標記的是一些特別的人、特別的事件與活動。」

再翻開書的最後,看看有沒有有關「mark」這個書系的其他書目,結果發現幾乎都是紅極一時的佳作:《潛水鐘與蝴蝶》,一個只有眼球能動者寫的書;《風聞有你,親眼見你》,一個記者的癌症手扎;《革命前夕的摩托車之旅》,一個掀起拉丁美洲革命者的旅行手記;《遲來的拳王》,一個拿下拳擊冠軍的牧師傳記──對了,就是傳記。原來,mark系列其實是「傳記系列」。

然後,我才恍然大悟,並且佩服起大塊的編輯來(是啦是啦,我知道郝明義是我的偶像……)。假如,大塊只是用傳統的「傳記」概念來包裝上述這些書,我很懷疑這些書還有可能這麼受歡迎嗎?人們一聽到傳記,很直覺就想到小時候讀過的愛迪生、愛因斯坦等科學或藝術家傳記── 一方面覺得,那些講的都是「偉人」,可以遠觀,但和自己沒什麼相干;另一方面,又會認為「傳記」應該是屬於小孩的「兒童讀物」,早已出了社會的我們,自然可以免疫。

可是大塊編輯厲害就在這個地方,他們先用「mark」系列來替代「傳記系列」,避開了讀者會有的「傳記偏見」;其次再用「標記」這個語帶雙關的辭彙,來撰寫書系的標語,不但現代感十足,也開啟了讀者的興致;最後,取的書名也刻意避開「某某某傳」的方式,而以溫暖或留有想像空間的名字取而代之。於是乎,一個票房毒藥的「傳記叢書」,脫胎換骨,不但成了過去十多年來台灣書市裡最受矚目的書系(後續還有《乞丐國王的時光指環》、《搖滾記》、《愛像非洲一樣寬》等著名的作品,講到《搖滾記》和《愛像非洲一樣寬》,這書可不可以有基督教出版社版啊),也開始了所謂「比小說更好看的真實故事」這出版浪潮(參2007年六月十七日的中國時報開卷版),幾家重要的台灣出版社,如遠流,便以標榜真實故事絕非小說的「故事館」,來推動類似的出版方向。

從大塊,從遠流,我看到了一群愛讀「傳記」,卻不喜歡「傳記」這個名稱的讀者,正在慢慢成形。反觀乎基督教出版界,包括我自己工作的地方,似乎還沒有意識到這樣的讀者存在。我們看到一本書,內容講一個人(或某些人)的生平,或是他生命中發生的事情,很自然地就會用「傳記系列」或「人物見證」等概念來包裝,就是書名也跳脫不出「某某某傳」的框框,殊不知這樣的呈現方式,其實很容易落入既有的「成見」裡,讀者看到「傳記」二字,很快就「轉台」,並不曉得自己原來就是出版社想要接觸的讀者。

這也是為什麼,成立一個新的書系的夢想,逐漸在我心中醞釀。多麼希望可以有一個類似「mark」系列或「故事館」概念的書系,來將傳統被歸類為「傳記」的好書,重新打理推廣出去。我門要告訴讀者,不要再用「傳記」的眼光來看待這些好書,事實上,這些書裡滿有的是「精采的真實故事」,這些故事不要你做偉人,卻希望帶給你感動,讓你更能看見世界的美好,更能體會上帝的慈愛,進而讓生命慢慢地改變。

底下只是初步把基督教出版社過去的傳記和見證,作點這方面的調整與嚐試,書系名稱我想到一個「grace」,標語可能就是「對於恩典,我們需要的不是知識。而是故事。」(呵呵,眼尖的人一定知道這是改寫自大塊的「touch」系列)

Grace
對於恩典,我們需要的不是知識。而是故事。

已出書目
(1)《渴求恩典的孩子》(原書名《這是我的立場–改教先導馬丁路德傳記》,道 聲)
(2)《愛上青蛙的生理學博士》(原書名《韓婆婆傳》,校園)
(3)《十九歲的天才佈道家》(原書名《司布真傳》,以琳)
(4)《牧師的大冒險》(原書名《力阻狂輪–潘霍華生命史》,雅歌)
(5)《劍橋的七個小夥子》(原書名《劍橋七傑》,校園)
(6)《與疼痛做朋友》(原書名《神奇的雙手》,校園)

即將出版
(1)《在愛中成長》(在現實世界中,這書將以《她是我的寶貝》為書名出版)
(2)《愛在一個充滿恐懼的地方》(Love in a Fearful Land: A Guatemalan Story,盧雲著)
(3)《上帝的愛很危險》(The Long Loneliness,Dorothy Day自傳,美國有名的女性社會運動家)
(4)《說個恩典的秘密》(Telling Secrets,作家Frederick Buechner的自傳三部曲之一)
(5)《愛去賞鳥的領袖》(John Stott: The Making of a Leader ── A Biography of the Early Years,這是斯托得的傳記)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